由以上论述可以得知, 血浊是诸多现代疾病的病理枢纽。因此, 清化血浊对现代疾病的防治有非常重要意义, 此乃治本之法, 且有利于其他病理因素的祛除, 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灵枢·逆顺肥瘦》曰: “血浊气涩, 疾泻之, 则经可通也。”可见, 浊之在血脉, 尤污物之在江河。欲去江河之污物者, 必疏通河道; 欲除血中之浊者, 须采用清化通利之法, 浊去则经脉通畅。血浊日久, 可损伤人体正气, 并能化生痰浊、瘀血、热毒等, 故可加扶正、化痰、活血、解毒之品。血浊的基本治疗方剂可选化浊行血汤( 路路通、虎杖、荷叶、焦山楂、决明子、赤芍、酒大黄、何首乌、制水蛭) 加减。方中荷叶味苦、涩, 平, 入脾、胃经, 能升阳利湿, 清阳得升则浊阴自降, 湿邪得利则血浊可清; 焦山楂味酸、甘,微温, 入脾、胃、肝经, 能入血分而活血散瘀消积, 多用于血浊兼瘀者; 决明子味甘、苦, 微寒, 入肝、肾、大肠经, 能清肝明目降脂, 通便祛浊。 3 药平和, 化血浊, 活血瘀, 用为君药。制水蛭破血逐瘀; 酒大黄入血, 降压清脂, 活血祛浊; 赤芍清热凉血, 祛瘀止痛。3 药同用, 增强化浊活血之功, 用为臣药。路路通味苦, 性平, 功能通络利水除湿, 能通行十二经穴; 虎杖味苦, 性寒, 入肝、胆经, 功能活血定痛, 清热利湿解毒。两药通经脉, 利湿浊, 以助君臣之药而为佐。何首乌甘、苦、涩, 功能补血益髓, 滋补肝肾, 使化浊行血之中而有补血之能, 生用并能通便祛浊消脂。诸药相伍, 共收化浊行血, 除湿解毒之效。若血稠黏滞, 则加丹参、泽兰等; 若肾虚则加熟地黄、肉苁蓉、桑寄生等; 若脾虚则加党参、白术等; 若气虚则加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等; 兼痰者加半夏、陈皮、茯苓等; 若偏于血瘀, 则加桃仁、红花、川芎等; 毒邪较重则加板蓝根、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 湿邪较重则加泽泻、猪苓等; 余则依据兼见何症, 灵活加减。笔者曾撰文论述血浊证的辨证治疗、血浊与脑病的关系、清化血浊法在皮肤科的应用等 , 请参阅相关文献, 此不赘述。
血浊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 是血的运行与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 与现代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许多现代疾病, 诸如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蛋白血症、痛风等等, 均具有血浊证的特征。清化血浊可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 具有非常重要的预防医学意义。以上讨论了血浊与现代疾病的关系以及清化血浊法在现代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寻求防治现代疾病的新途径, 为探求更有效的方药开拓思路, 从而提高临床防治现代疾病的效果。